开源无线网络-OSRAN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2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S^2:不吹不黑,聊聊无线AI

[复制链接]

42

主题

42

帖子

140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40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3-6-23 01:50:45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文 | Peng

这是一个不谈AI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的年代。AI与无线通信(包括5G、未来6G)的结合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,以下就从AI的四大要素(数据、算力、算法、场景)入手,跟风聊聊无线AI。

数据

数据是AI的源泉。数据越多,AI的潜力越大。

毫无疑问,在这方面,无线通信有着天然的优势:数以百万计的系统设备,数十亿的手机终端,数百亿的物联网终端,每天都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。而且,通信网络本身的连接属性,使得数据的采集与搬运更为便利。

但目前的问题在于,AI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,更是“干净”的、高质量的数据。这是AI发展的前提,没有干净的数据,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算法模型就没有准确率可言。

目前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缺乏统一的标准,也没有规范要求,数据的缺失和失真使得它的可用性大打折扣。提升可用性的前提是建立数据格式统一的标准,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数据进行规整和清洗,这无疑加大了AI落地的难度和成本。

更进一步,现在世界各国法规对用户数据的使用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,欧盟的GDPR(一般数据保护条例)已经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,而且一般认为,这只是一个开端。运营商在数据获取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,但即便是运营商,也不能随便采集和使用用户的数据,必须符合合规的要求。

再进一步,当真的有海量数据可用时,究竟需要如何收集数据,收集哪些数据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无线通信的数据维度非常高,数据类型跨度非常大,数据量更是海量的。一方面,要保证算法的泛化性和场景的适配性,数据的采集需要综合考虑尽可能广泛的场景。另一方面,又要保证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。二者之间如何保持一个平衡,这是一门需要认真探究的学问。

目前也有尝试通过仿真工具产生数据,但实践证明并不是很可行。通过大数据去拟合出模型,基于仿真工具产生的数据,最终的拟合结果就是拟合出仿真所用的公式,难以满足泛化能力的要求。

除了以上的林林总总,数据工程化、标签自动化等都是极大的挑战。数据就在那里,但想用起来并不容易。

算力

从无线AI的角度,算力的挑战相对较小。

运营商本身就有大量的数据中心,有大量的云计算资源,再考虑未来的边缘计算能力,这些资源可以为AI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。而算力网络的发展,将进一步提升算力支撑的能力与效率。

终端方面,随着终端能力的提升,也为无线AI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算力。

算法

有利的一面,是通信网络的很多场景都有极强的规律性,也有很多现成的工作模型,这些都可以为AI算法的模型提供参考依据。

具有挑战性的是:目前流行的深度学习(DL)模型究竟是否适合无线通信系统?DL这些年是随着图像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发展起来的,但应用于无线通信的历史很短,不确定性很大。

更进一步,无线通信的场景很多,加上传播信道的随机性和多变性,都使得信道环境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,AI能否及时、准确的收敛,都存在疑问。而且,无线AI是无信通信与AI的结合,当无线AI出现问题,例如无法收敛或是效果比较差的时候,问题的边界往往难以准确的界定,这都在算法层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。

简而言之,无线AI绝不是流行的AI算法与无线通信的简单结合。究竟怎样的算法体系适用于无线通信,或是适用于无线通信的具体细分场景,还需要持续的探索过程。

场景

所谓无线AI的适用场景,业界讨论很多,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清晰。

根据ETSI ENI的定义,无线AI适用于架构管理、网络运维、网络保障、服务编排和管理、网络安全等;GSMA也就无线AI在网络运营、网络维护监控、网络优化配置、业务质量保障提升、网络节能增效、网络安全防护、网络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做了定义。

一般认为,无线AI在应用层、管理面、控制面的应用,不存在太大的争议,只是收益与代价的权衡,以及标准、平台、接口、数据流程能否很好支撑AI应用的问题。但在无线传输层面,AI应用的边界并不清晰。

AI在编码调制、信道估计、多天线优化等物理层中的应用,是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,业界也已做了大量的研究。挑战主要有两个:一是当前的物理层算法已有成熟的模型,采用AI算法的增益究竟能有多少。归根结底是收益与成本的权衡问题;二是AI算法的结果缺乏确定性的解释,对问题的定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
看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,对于确定性的计算,例如2x4=8这种计算,采用公式计算非常简单,但如果采用AI,可能收敛的结果会是8.001。显然,AI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,有一个应用边界的问题。

其实,除了以上要素,个人更倾向于认为,人才准备、工作流程、组织架构,甚至思维中固有的理念才是无线AI最终落地的更大障碍。

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与生产方式的颠覆从来都不容易。直面它,质疑它,并且拥抱它,无线AI,终究会来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OpenXG  
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Template by Comsenz Inc.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Discuz!X3.2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